全国全民阅读经验交流会、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国际公共图书馆高峰论坛……从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届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会议上传出消息,已经蓬勃了十年的深圳读书月再次绽出新枝,将举行以上三大国际性或国家级的“高峰会”,使读书月这个历久弥新的深圳文化品牌折射出更耀眼的光彩。
两年前,深圳市民用近18万选票推举出了他们最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活动”,展示了深圳文化品牌建设的旖旎风景。如今,又有许多崭新的文化品牌雨后春笋般涌现,从“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公益文化普及活动,到音乐工程这样恢弘大气的综合性文化推进工程,各有各的风姿。“老字号”像一棵棵根系发达的大树,荫及了无数市民的精神生活领域。新品牌则抖擞起年轻的精神,以锐意变革的精神推动着自身的砥砺自新。
在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铿锵步履中,文化品牌的每一项自生再造、每一次精心“打磨”,都是一次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深圳文化的未来之路上,锐意革新的精神将决定这些文化品牌的高度,永不停步的“开疆拓土”决定着它们的影响力。唯有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才能推动深圳文化跃上新的高台。
创新——
激发文化品牌活力
在深圳,人们惊叹于文化品牌的多元化——既有一批见证着特区成长的文化活动“老字号”,也有顺应大潮、与时俱进的“新宠”。许多经典文化品牌并没有躺在荣誉上“吃老本”,而是抖擞起精神,以高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推动自身进步,令这些经典文化品牌历久弥新。
一批最近两年打造的创新文化活动则注入了新的意蕴,呈现出新鲜的姿态。
作为全国知名的书香文化品牌,每一届深圳读书月都别出心裁,创造性地举办一批新活动,开辟读书文化的新路径。从首届读书月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在思考与探索如何推动深圳读书月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深圳读书月又将通过一系列大胆实践,创新文化运作机制,通过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支持、市民参与,拧成一股合力;通过一种稳定而完善的文化机制,推动读书月和深圳的全民阅读活动健步走向未来。
通过创新,文化品牌的活力得以激发。今年11月举行的第十届读书月,在“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的主题下,三大高峰论坛将提升深圳读书月在全国乃至国际读书界的影响力,为纪念读书月创办十周年,将推出一首读书主题歌曲、一本全民阅读蓝皮书等“十个一”项目。377项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的精心培育和苦心磨砺,为的是让读书融入每位深圳人的精神生活,让阅读牢固地嵌入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
为了让市民享有的公共文化产品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深圳将多管齐下,为这些品牌不断注入新生命、新内涵。既注重文化服务的科学性、适销性,又体现公益文化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作用,引导市民的文化追求从单纯的娱乐型向智能型、力量型和创意型转变,令深圳成为一座真正的爱书之城、知识之城。
与读书月相比,“创意十二月”还是一个年轻的事物。然而,这个“初生牛犊”却有着虎虎生威的创新勇气。这是中国首个长达一个多月的大型创意文化节庆活动。它将设计与文化紧密贴合在一起,无论是“城市/建筑双年展”,还是“针孔影像艺术展”、“创意剧场”等,都为创意文化开拓出了崭新的境界,为城市文化创新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舞台,将市民深深吸引其中,让品牌焕发出新的魅力。
亲民——挖掘文化品牌原动力
9月中旬以来,音乐工程的20首优秀创作歌曲展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充分调动市民参与歌曲展播活动的积极性,遴选出真正的“扛鼎之作”,组委会敞开大门,推出“20进10”公众投票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报纸选票、手机短信和网络等丰富多样的渠道,挑出他们的“心水之选”。让这些市民喜闻乐见的歌曲飞扬并传唱。
由深圳市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发起的音乐工程是深圳文化品牌队伍中的“新兵”。然而,自今年3月底在深圳启动以来,该工程主动放下身姿、面向大众,对原创音乐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催生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高水准音乐精品。尤其是在音乐工程的“抓手”——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比赛中,更是坚持亲民导向,推出了广场赛、人气赛等创新举措,真正让音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深圳的文化品牌活动诞生在每一位市民的身边,更在市民的呵护、支持与热情参与下,夯实了自身的民意基础。在这里,只要你有热情和天赋,就有缘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面向市民、面向普罗大众,是深圳大多数文化品牌的根基和立场。基层和社区,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本月底,深圳第九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将拉开帷幕。已经有17年历史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扎根社区,突出民间性、家庭性和广场文化特色,每届都有“新花样”。有一手“抖空竹”绝活的市民鞠先生兴奋地说:“我每年都憋足了劲儿,就准备到艺术节上去露一手!”正是由于这种群众基础,“鹏城金秋”艺术节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身边的舞台”。
从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深圳市少儿花会,到深圳市中小学合唱节以及为困难家庭、弱势群体送上爱心的关爱行动。这些有鲜明针对性的文化活动让艺术的光芒普照到每个角落,让社会的关爱温暖了那些需要爱的人。
在深圳,文化品牌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与市民、外来建设者的零距离接触。在这里,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展示出亲民的姿态,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令这些文化品牌的原动力更加澎湃汹涌,让城市在文化的聚合作用下更具向心力。
拓展——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
“一家种花,香及四邻”。深圳的一系列知名文化品牌不仅让深圳人受益,而且显示出了强大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读书月等活动的热力已经辐射到了内地许多省市,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深圳文化的“磁吸效应”。文博会等品牌不仅在国内风生水起,而且也引起世界的瞩目。而去年底,深圳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更加为深圳拓展自身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增加了砝码。
20年前就扎根深圳的著名平面设计师陈绍华说,“设计之都”的称号对深圳既是荣誉,又是督促。下一阶段,深圳应当以此为契机,强化对人才的扶持力度,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和著名设计师,通过他们把“深圳设计”的品牌推广出去。
设计之都,同时也是创新之都。“深圳”与“设计”灵魂相通、精神相契。“设计之都”花落深圳,必将进一步强化全市的创新氛围,提高全市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随着深圳迈向国际化城市的步伐越来越大,“设计之都”这一文化品牌将为深圳在国际上赢得更多朋友、更多美名。
“设计就是生产力,创意就是影响力。一定要向这种非物质资源挖掘闪光的价值!”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王效杰对记者说。进入“设计之都”行列,意味着深圳城市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标杆,意味着“向国际一流城市叫板、与先进城市媲美”有了更明确的平台和载体。唯有将文化设计的理念广泛运用于城市规划、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让品牌辐射全国,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与市场种种别出心裁的“联姻”方式,将为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而品牌的含金量又能为文化产业创造沉甸甸的价值。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将为这些文化品牌树立鲜明的特色。深圳一家衣帽厂就向记者透露,希望可以为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听众制作“文化衫”:“这样可以吸引市民来听讲,也可以宣传我们的品牌,同时我们也为深圳的文化建设出了一份力。”
一座城市的气质不仅与高楼大厦、花红草绿相关,还更多地写在每一位市民的脸上。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将为文化品牌的锻造提供新的机遇,而闪亮的文化品牌将令深圳人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在这块丰沛的精神水土上,那一张张欢悦的面孔,最终将汇成这座城市的生动表情。